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作業展演二:寫給系主任的第二封信:古典政治哲學有助於正確地認識政治?

主任好,在經過閱讀Leo Strauss的「什麼是自由教育」與「自由教育與責任」和「論古典政治哲學」三篇文章後,將感想寫作此信件。

以下將此篇信件分為三個時空環境中的所追求的政治做討論,並進而討論其中古典政治哲學扮演之角色。


(一)古典政治哲學存在之理想時空
  

  Leo Strauss認為古典政治哲學存在之理想時空,或許和偉大心靈存在的那個古希臘時代是最接近這裡所說的理想時空。在這裡對追求卓越的討論並百家爭鳴,這是每個人隨時隨地不管是在上流階層的集會,還是充滿平民百姓的大街上都在討論對一國家最佳生活方式,這種追求的實踐依賴著古典政治哲學裡的自由教育啟發公民的德性。自由教育與古典政治哲學相輔相成,古典政治哲學需擁有有德行的公民使得價值討論的進行可在不破壞共同體的前提進行,自由教育又需使用古典政治哲學中初階的哲學化手段來培養受教者能成為了解真相並非只有單一面向,而是擁有各式不同折射面向的有教養公民。

 當然,更具體而言之上述利用初階哲學化的培養,以了解真相的折射(尤其是政治內涵相關)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讀寫能力,閱讀偉大心靈的話語內容與此進行交流,再利用書寫能力,使美德更加普遍的被傳播,進而造就現代民主中的普遍貴族制,讓民主由一群具有德行的公民所組成。


(二)演講發表當下(1960)的美國

  

  但回歸現實,Leo Strauss自由教育演講發表當下1960年代的美國。追求卓越的力量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均值、不變的「平等」社會及價值,人們只敢對追求卓越的方式展開激烈討論,卻不敢討論「何為卓越?」

  

  但究竟是為何?美國往往被世界認為是擁有最豐盛多元文化的國家,或許是平等的出現才造就如此多種文化能同時存在於一個國家嗎?但平等的上位就需換來卓越和美好的犧牲,似乎有些不公和不合理。

  

  古典政治哲學須和當下的社會環境做很深的連結不能脫離現實,否則古典政治哲學和自由教育將只是哲學性的追求,且到最後只會淪為對理想的崇拜。這點Leo Strauss也十分清楚,因此在現代政治中常被提及的「責任感」在這裏Leo Strauss使用了「節制」來詮釋有如同胡適先生在容忍與自由中提到:「創造容忍的環境有利於追求自由」藉由自由教育,公民同時擁有了追求卓越與節制的能力,拿捏的準討論的量尺,使得在古典政治哲學依舊產生推力並在充滿外在因素干擾的共同體中發揮作用,更讓公民能創造穩定卻不安靜的政治。

「節制」的存在雖穩定了美國這個組成來源複雜的移民社會,也成了平等存在的輔助階梯,但卻還是無法解釋對卓越追求的噤聲,我認為在當下的美國,缺少對真相的多樣性了解及思考,公民雖關心自身的生活方式但卻不自行去追求其多樣的可行性及願景,如此一來便只能認為真相就是意見領袖訴說的見解,就算有少數人提出不同的真相折射,也無法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漸漸的人們對於卓越的追求失去信心,認為聽信意見領袖的見解就行,造成如今民主政體漸漸不普遍貴族制,而是由統治者掌權的現象產生。

  

   1960年的美國可說只達成Leo Strauss所認為之自由教育的一半的目標,人們雖然熱烈對政治、自身的生活方式感到關心且討論,但是卻無付出實際上的追求及實踐政治,更缺乏哲學化的思考方法及書寫等能實踐傳播德性以達成政治方面目標的能力,而是把實行生活上一切事物決定的權力交給了統治者。自由教育的只行使半套結果也對美共同體造成了往後幾十年對於統治者的過度寬容與信任,使政體的模型逐漸走偏於民主中的普遍貴族制。


(三)現今的台灣社會


  2021年的台灣的政治現況已和古典政治哲學完全脫節,人們對於追求美好生活完全捨棄,並全交由統治者處理,也造成普遍人們不再在乎自由教育的作用價值,或許偶爾會表達自身的不滿,但最後還是會屈服於統治者的決策。雖然在Leo Strauss所敘述的古典政治哲學中,這樣的政治模式是存在的,也是他對於組成日趨複雜的共同體所作出的讓步,但在這樣的政治形態裡頭,統治者或立法者就必須具備了解「對國家而言,什麼是正確」的知識,可是現階段的台灣統治者對於追求「對國家而言的正確」彷彿不再是主要任務,也因人們不再重視自由教育和政治哲學,導致被統治者無法給予統治者尋找「正確」的壓力,漸漸的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常常被稱為教育的萬靈丹,但其中對於在共同體下生活的人們最重要且能對共同體產生良好之影響的自由教育其實具有極高難度被社會接納並吸收,其一我認為因自由教育裡所需具備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關係太難被塑造,從事自由教育的教師最起碼需認知自身與學生有著等高的對等關係,進行完整的對向談話,而非僅止於學識的教授,並是真誠的分享對於理想的熱情。但在此時此刻的台灣,成果、利益至上的觀念使得自由教育受到專技教育等外在因素的排擠及打擊。其二,古典政治哲學透過自由教育中的哲學手段對抽象理想陳述所造成的遙遠性使受教者感到無感、畏懼,甚至無法和現實產生連結。這些因素都使得自由教育和正確卓越的追求在現行台灣實行上困難重重。雖在「什麼是自由教育」中Leo Strauss提到「自由教育是一次勇敢的冒險,它要求我們衝破的喧囂、浮躁、無思考和廉價」(P8)但如今我們之所以缺乏勇敢究竟是因理想的遙遠還是因現實環境的便利造成人的怠惰和對政治寬容至放縱而產生的藉口?我想是兩者皆有的,也造成自由教育與古典政治哲學在台灣停滯不前。


 2021.5.7 

學生 張宛蒨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