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政治教育(political education)〉導讀

一、導讀

    在閱讀完Strauss對於自由教育以何種方式呼喚人的卓越,以及政治哲學如何使人可能具備有關政體、社會生活乃至於在地整體的治理技藝,Oakeshott以政治教育和知識本質的視角切入,從而認為其關乎政治活動如何安排與進行,舉凡共同體的政治語言、文化、法律及制度,一方面作為歷史的遺緒提供了探索的材料,也暗示著政治變革發生的可能線索,政治教育並不應被期待為政治生活帶來進步、使我們得以區別善惡,甚至指引共同體成員應該前進的方向,事實上,其為透過對話以進入我們所身處的在地性的生活場域之途徑,而欲達成的效果為不輕易被化約而等同無知的虛假概念所誤導。

    以下是我認為在文本中較重要的三組概念及其衍伸的提問:

  • 經驗主義(Empiricism)在近代科學的作用,及其相對於政治活動的效果,前者是用對人類文明帶來的空前成就,是否可能錯誤地認識變革對於政治社群的進步概念?
  • 不同於一般見解,政治意識型態並不單純是給定的政治知識或一套有關政體運行的規則,而是繫於共同體的行為傳統之論述基礎,因此,若納入文化、地域性等考量,而可能有相互揉合或彼此矛盾衝突的情況,如同文本中的描述:(Oakeshott, 1962: 51)
“ So far from a political ideology being the quasi-divine parent of political activity, it turns out to be its earthly stepchild. Instead of an independently premeditated scheme of end to pursued, it's a system of ideas abstracted from the manner in which people accustomed to go about the business of attending to the arrangements of their societies. ” 

  • 政治教育的本質為何,其又應該達到哪些目標?Oakeshott認為有以下三種途徑來促成:
  1. 歷史的研究(an historical research)
  2. 比較的研究(a comparative research )
  3. 哲學的研究(a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其中,基於保守主義的有機體論立場,Oakeshott提醒道不應將制度與程序視為被設計用來達到特定目的的工具,而對其純以效益的功利視角來評價之,政治教育應面對的對象是政治本身, 既非抽象的意識形態、一套技藝或禮制,而是一種在生活的全部錯綜複雜中具體地、一以貫之地生活的樣式(a concrete, coherent manner of living in all its intricateness)。(Oakeshott, 1962: 62

二、提問

  1. 政治社群造就意識型態,抑或是意識形態凝聚政治社群?若後者得以成立,屬於當前台灣的意識形態(或政治語言)是什麼?它有達到如此效果嗎?
  2. 政治教育應該培育的是一個有助於共同體凝聚(政權維持、社群整合、經濟發展等功能)的好公民,或是具備自主性與批判意識的個人?更進一步問,教育和政治生活彼此間是相互衝突,或共生與支持的態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