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作業展演(二):寫給系主任的第二封信

    主任好,我是政治系大四的學生杜鎧佑。作為一個即將畢業離開校園的學生,想先跟您談談這四年耳濡目染下我所感受和看到的東吳政治。由於東吳不像台大政治進行分組,美其名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任何次領域、任何主題的課程,但就我所看到的政治系課程規劃,是一盤散沙佈落在一塊毫無交集的平面之上;走進不同的課堂,不論選修或必修,就像來到截然不同的異次元世界,自成一體,述說著與其他課程沒有絲毫關聯的主題。而對學生而言,彷彿拿到一幅稜角不稱的碎拼圖,永遠無法拼湊出至少接近全貌的圖像。

    要找到可以串集各個散落部位的連結、穿針引線,使其面貌趨於完整,首先須回到學生能力的探討,亦即應該具備什麼基本能力之人才可承擔或擁有研讀政治學的資格,它便是自由教育所要培養的內涵。包含讀寫能力、哲學式思考、言說能力,理性探求而不以偏好和情感作為找尋何為「善」的態度,並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土地——台灣,有文化上基礎但充分的認識。不過,大學前教育雖沒有使學生普遍具有此些涵養,令人意外的是本系多數課程亦無;因此,提供一個給予訓練上述能力的場域是各課程開設的基本條件,使其能夠客觀且謙虛地探求與思考那無止盡的知識,而非木訥地聽取教師傳教授道。


    而自由教育之核心命題,「何謂好的生活」,照映在政治學上即是——「何謂好的政體/好的人事秩序」。古典政治哲學所欲培養之「政體觀」,乃是對政體有正確且整體性的認識,是各個政治系課程、次領域不可跳脫的問題,成為串連起各個散點的鎖鑰。要正確培養政體觀,當即不應缺乏認識政體之「力量」、「型態」和「體質」。首先,國家作為最高武力擁有者和壟斷者的地位,對國家的起源和演化及其武力的展示有深刻且接近的理解。此外,對於各式政府的型態、運作及其正當性的取得不應滯於乏味表面的「國家介紹」,而應探究實際的治理和運轉過程;最後則是共同體的土壤文化和公民的日常生活。


    當我們從和文本對話中尋求何為正確之政體,知道基於「善」的知識後,即應明白吾人真實所處之境並嘗試接近、使其朝向理想想之貌前進。不過,應然和實然間難以消弭的斷層與不和諧,是政治學自古即難以有所行動之因;因此,行動與實踐應是政治科學所要闡述之核心,「切事」、「務實」與「如何治理」唯有透過學習歷史上典範政治領導者的判斷的思維,和其在現實與責任倫理間的掣肘與拉扯,輔以自由教育培養的讀寫能力與言說能力,才有可能透過議論和說服慢慢實踐改變。


關係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