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系主任函丈:
您好,學生是政治系三年級A班,吳允菲。
因在閱讀Leo Strauss古典傳統與自由教育後,關於古典政治哲學可否有助於正確地認識政治,有諸多想法欲與您分享,故此來函。
Leo Strauss對於自由教育的闡述,是可以拯救腐壞民主政體的教育,它是一種透過培養公民讀寫能力達到成熟,進而使公民擁有德性與智慧,最後方能讓民主政體往好方向走的階梯。在Leo Strauss的演說中,其認為自由教育更是一種在文化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將會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而Leo Strauss對於自由教育的觀點,實為來自古典政治哲學,志在希望公民具備德性與智慧,以及具有濃厚的政治知識和興趣。以現代政治學角度觀之,即為古典民主理論的主要假設,也就是公民必須理性自利且存在高度的政治效能感,因政治與道德具有高度正相關聯,故培養公民的美德與公民積極參與政治,才能使社群達到公共善。如此說法正好呼應Leo Strauss的觀點,公民若達成以上條件,對於民主政體可以健全的存續來說至關重要。
惟古典政治哲學能有助正確地認識政治?在此之前應先洞悉,如何建構最佳的政體以及最佳的治理模式,並由何許人也來進行治理。
盱衡古典政治哲學體認人因天性而追求善,故成就自由的政治哲學。然自由教育、政治哲學之共通點便是志在求善,並欲使社會成善為最終之共同目標。在此基石下,政治哲學便是為自由教育的根柢,而自由教育則是為古典政治哲學的實踐,欲挽救政體失靈的自由教育除必須學習哲學、認識處境、養成教養外,更需透過政治科學才可爬梳全面的政體概念以及治理知識。
但就算公民真的透過自由教育獲得了德性與智慧,民主政體就一定能夠良好的運作?實際上Leo Strauss表示其拒絕民主制,因爲它是多數公民未受過教育的統治型態,民主不應拘泥多數統治,除了多數決制具有其界限外,多數意見僅為個體意見之匯集,而並非集體意見且未必正確。因此Leo Strauss認為,這種多數公民未受教育所形成的普遍單調狀態,便是推行自由教育的強大阻力。故Leo Strauss希望由公民從有教養之人中選出政府首長與國會議員,並要求他們在卸任時向選民交待治理成效,這種以有教養之人與公民共同統治的政體,即為混合政體。
在此之下,又該如何建構最佳治理模式?以及要由誰來進行治理?由前述得推知,理應由良善之人對政體進行治理,以臻政體圓滿。但自由教育雖得以養成良善之人,卻未必可以造就最優良的統治者及最佳的政治秩序,其還必須顧慮到世事無常是為生活中的常態。而什麼是政治?什麼又是正確的秩序?人又應該如何生活?除了在諸惡中盡可能求善,應是別無他法。
再將焦點置回於古典政治哲學的特質,其必須與政治生活建立直接關聯,並需要熱切地關注最佳政治秩序議題。長久以來哲學家為了充分解構哲學的政治性,因而必須梳理政治事務的根本性質,故其不得成日脫口皆是虛無飄渺的應然學理,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與公民深切晤談,並討論公共事務,且以政治生活為中心,如此公民方得成熟,政體皆然。由此可見,政治是哲學的反映以及模仿,自由教育培養出的教養之人,其美德就是哲人美德在政治上的反映。而政治哲學即是處理政治的方式,此法奠基於哲學凡事以根本來追求普遍性,進而發展為有充分能力得提供政治事務之根本與普遍知識,以利於應用在良好立法及最佳政體建構上,遂實現政治社群之最佳利益。
然而受過自由教育之掌權者會具備德性與智慧,並在政治行動上有所節制,加之立憲主義(有限政府、依法而治)之約束,使其不至於鑄成大錯。因此最佳治理模式,執政者除了必須受過自由教育並兼備德性與智慧外,還須掌握知識且順應人世、人事以及自然環境,貫徹因地因事制宜的原則,舉凡憲政體制、選舉制度、政黨體系、政府型態、政治文化、公民社會成熟度、國際情勢諸等,方得使政體往好的方向靠近。故以前述作為依據,古典政治哲學雖並非全然有助於正確地認識政治,但其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以上拙見雖恐貽笑大方,但仍望海涵。敬此
教安
生 吳允菲 敬上
一一〇年 五月六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