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政治使古典政治哲學無法切事】
身為一在東吳政治系就讀將近四年的政治系學生,在即將畢業之際,回顧四年的教育,似乎仍很沒有頭緒、很無方向的在思索「何謂政治?」。綜觀將近四年的政治系教育,美國式的政治觀深耕於所有政治系學生的心中,條列並量化的民主指標、名詞定義讓政治系的教育充滿既定的理論思考與正確答案,政治哲學與其之內涵普遍不存在於學科與課程中,使古典政治哲學被認為是無法切事又或者純理論的形而上學。
就我們所處的課程中,不論後續已做的課程修正(改革),古典政治哲學課程的比重相較於其他領域少非常多,而又古典政治哲學大部分之課程非常單一且節制、安於現狀的只在各文本的表面文字上做說明,然無論是中國的古典政治哲學(如:大中華文化圈的思想、孔孟)又或者西方的古典政治哲學(如:希臘三哲人到孟德斯鳩、盧梭、馬基維利等)之教授皆僅僅只停留於政治思想課程中,而無法將古典政治哲學一直環繞的議題—「什麼是好的政治(好的生活)?」、「如何可能?」帶到整個政治系的課程架構中。哲人試圖帶給我們的哲學式思考沒有意外的只停留於政治思想的課堂中,甚至根本不曾存在,這樣的辯題之所以存在於政治思想課上似乎只是偶然。
而古典政治哲學要如何跳脫單純的理論與歷史並與實務接軌也是本系所需面臨的議題,古典政治哲學除了試圖讓公民/政治系學生擁有哲學式的思考外,透過這樣的思考模式去延伸到底臺灣這個共同體適合什麼樣的的政體,而要成為一個好公民到底需要了解什麼、需要具備怎麼樣的條件,又怎麼才可以使政治哲學的核心融入到生活中。但很明顯的,東吳政治的課程規劃雖然與其他學校的政治系不同,並無直接分組,但這樣的課程規劃之原初目的應是可使各組課程能更有彈性與更能相互結合,然我們現行的課程卻仍是單打獨鬥、各做各的,並無相呼應且無核心主軸的授課,在無大方向與目標的情況下,學生自然無法領略與了解政治學與政治系想傳遞的概念,更無法有效率且正確地往好公民的方向邁進。
再談論到古典政治哲學與自由教育之於政治系的意義,古典政治哲學為政治之基礎,其形塑了現今共同體應往善(good)前進的大方向,而古典政治哲學更奠基了不同風俗民情、地理環境、人文下應發展出不同政體的原則,古典政治哲學應促成共同體中的公民擁有與其身處的環境相符的政治觀(權力、社會生活、方式),這樣的政治觀則可透過自由教育獲得一定的基礎,而自由教育的廣泛程度可在政治系中的政治學教育獲得一定的縮減與聚焦,故要如何在政治學教育中至少使政治系學生能夠正確地了解政治並運用則是現今政治系首要面臨的難題。
雖Leo Strauss很節制並消極的避談自由教育與古典政治哲學之實現如何可能,但這並非是政治系避談或忽視上述問題的藉口,政治系的課程應直面「政治系課程之主軸應是什麼?」、「要如何使古典政治哲學所帶來之思考模式與傳遞的價值能夠融入到政治系學生的生活當中?」之問題,「如何使其可能?」之現實層面上的實施問題應是作為之政治系教授和規劃課程者所必須面對且不可迴避的。
就我個人而言,古典政治哲學所帶給我的哲學式思考模式與共同體的想像確確實實的影響了我對於政治的探尋(這顯然並非通案,現行純屬幸運或偶然),雖然大學四年的政治學科教育無法讓我們促使臺灣成為一個普遍貴族制的政體,也無法使所有人都能成為政治動物(無法達成普遍成人都能透過自由教育了解政體,並積極促使政體邁向善),但以古典政治哲學的思考模式所建構的政治學教育確實可讓人對於「什麼是政治?」、「對於臺灣來說什麼是好的政治?」加以思索,並將這問題帶進社會,故我認為若要詢問古典政治哲學是否有助於正確地認識政治,我的答案則是古典政治哲學所扮演的角色不全然可使這個問題獲得解答,但古典政治哲學若能夠在政治這門學科中的每個課程都加以融入並試圖告訴學生什麼是善與共同體若要往善的方向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條件與需要認識什麼樣的事物(如權力如何獲得與如何節制不使其腐壞),古典政治哲學則會成為開啟認識政治之路的那把鑰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