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6日 星期六

寫給申請政治學系的高中生的一封信: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作為外系生,對政治系開始有所認識的契機,是與學生會中學長姊的相遇。學生會辦公室內總是充斥著對時事的討論批評與對課業內容的探討,起初此氣氛顛覆了我對「大學生愛玩」的刻板印象,而多聽幾次那些討論內容後,我發現前輩們對議題的批判皆有著嚴謹而仔細的架構,其觀看方式與切入眼光也較主流價值來的精準、銳利與獨到。這些行為激起我對這些特別的人的好奇心,在網路上搜尋他們的名字以及尋找過去發表的文章與投書時,對於其詳細而不冗長的論述與準確且適當的引用感到十分驚嘆。當時適逢香港反送中運動白熱化的階段,每每看到前輩們對各事件的看法與呼籲時,改變了過往對學術呆板且無用的印象,對「學以致用」的概念有了更進一步的想像。

    此外,政治系上的老師對學科的重視、熱愛,與亟欲傳達其所學的熱忱令人感動,甚至可以傾囊相授形容。上學期的某個周四下午,知道我剛看過電影《漢娜鄂蘭》的政治系同學和我分享,最近的政治學課程剛好在談紐倫堡大審與極權統治對人的影響,更直接邀請我以旁聽的身分跟他一起上課。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筱綺老師在課堂上仔細且投入的與我們講述米爾格倫的實驗與漢娜鄂蘭對平庸之惡的理論,當時除了驚異於人文學科的實際用途外,更真切地感受到,當對一門學識極具熱忱時所顯現的專注與喜悅的神情。而後續幾次的週四下午,我更是直接翹掉該時段原系的課,每次都到筱綺老師的課旁聽,儘管沒有學分也不會留下實際成績,但我仍深深為老師的熱忱吸引,並期待好奇著每次的課程。

    有了這份好奇,大一下學期後我開始從書本中系統性的學習政治學,並嘗試以書中的論述架構與研究方法解析問題,我發現學到一定程度後,面對問題時相較以往出現了更豐富的感覺,我開始在意詞彙的定義、試著找尋有無適用的理論、斟酌論述的用詞、排列與整理思考問題的路徑。最大的改變是,面對議題或時事,我漸漸從過去的直線性思考、一看到題目就通到答案的思考方式,轉換成會問自己更多問題,更緩慢但仔細的找到結論,好似走迷宮時嘗試各路徑都碰壁後,最終走到出口。

    大二將正式加入政治系,期許自己能成為能有更嚴謹細緻的思考問題能力的學生,也希望在對學術有更多想像後,能從中有所斬獲。

寫給申請政治學系的高中生的一封信: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親愛的學弟妹你們好:


你們之所以選擇申請政治系,無論是出自滿懷著熱血想要為社會改變些什麼,在未來追求更好待遇的工作,或是迫於現實而不得不選擇,在這裡我想跟你們談談,這幾年來在政治系的學習之下,政治學對我而言是什麼。


我們大多數人都跟隨著教育體制的規劃、家中長輩的安排,而從高中進入大學教育,在這個人生蛻變的關鍵階段,卻很少人會問自己問什麼選擇上大學,選填志願時一個個科系的名稱對高中生而言仍然陌生,對其印象無非是從他人口中轉述而來,而分數的界定標準則是未來的是否有工作的保障,但事實上,大學並不應該是職業訓練所、不同於技職教育,它是知識的故鄉、殿堂,在這個溫室之中的你們被細心呵呼,不需要面對俗世的侵擾,而能夠專心致志的學習。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作為一個大學生的負擔可能遠遠超過你們所預期,不僅是課業上的、更是智識上的,特別是政治學作為如此獨特的學科,它並不提供技術上的保證、明晰的知識架構,在思考方法、答案的追尋上,大學教育和高中的學習是截然不同的,別人可能會質疑你所學,你們卻必須堅定的在這接下來的智識旅途之中,不斷地詢問自己政治是什麼,而自己又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


即便是進入政治系之後,在上過大一的政治學,可能仍然對於何謂政治仍然茫然,且愈加深入廣泛的閱讀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疑問,課堂中的政治學和現實中的政治可能你感到無所適從,當無法運用所學來分析我們所處的當下可能令人感到無助甚至失望,進而抱怨環境、體制,但我想提醒的是,學習本身即是一個探索與開創屬於自身版本的過程,如同Oakeshott的描述,它與當前的利益無關,它沒有一個既定的觀念、情感或想像,並非如此明確而得以捉摸,但唯有認識政治與自身的關係,並透過自身的努力去學習如何判斷、感受、分析、理解、選擇,政治教育才能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帶領你認識自己,並嘗試以在地化的途徑去體會置身的政治場域,唯有一次又一次地在這些觀念的掙扎、立場的對立中去剖析自身,了解到政治學科的不合時宜並非其侷限,而是其值得加以挖掘與發揮之處。另外我想在大學之中也必須探索的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的清明以外,如何能夠不落入自我陶醉和狂妄自大,此仰賴的是懂得何謂尊重和如何比較,前著並非單純地將爭論棄置,而以道德的外衣包裹自身對於特定意識形態的偏執,後者必須費盡心力去辨識自身的論述與他人立場的相互關係,唯有如此,才能促成有意義的對話並拒絕落於同溫層。



祝福你們


王奕凱 敬上

書單詢問

想請問老師,有沒有推薦給畢業生的書單,不論是要繼續求學或是步入職場的畢業生,總覺得畢業後還是需要閱讀一些養分(?),來幫助面對學校以外的世界,所以想問老師有沒有甚麼推薦的書單,感謝感謝。

寫給申請政治學系的高中生的一封信: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各位將要進入政治學系就讀的學弟妹們好,我是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三年級的陳佳愉。在政治學系的這三年期間,我沒有一刻停止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想像未來生活與工作的模樣,想用以下三點,紀錄在此刻的我與東吳政治學系的關係、政治學系帶給我的價值究竟是哪些?


慢下腳步感受政治學系的不同

回想剛進入政治學系時有多徬徨,在系上多元的課程選擇之中卻沒有找到一系列自己始終熱愛的領域,在身邊許多同學紛紛在考慮要轉學、轉系,或甚至已經決定未來要投入國家考試之時,我還在思考政治學系帶給我的收穫與價值會是什麼?


於是我開始慢下腳步,不斷在各個課堂中的教學、考試和報告中感受有哪些是深深吸引我的,當我不急於找到一個對於未來職業的解答以後,才開始有能力把課堂中的所學,轉化為自己的經驗與價值。而我認為,政治學系帶給我的價值遠遠超過「我對於某一堂課的喜歡」、「對於哪個領域的熱衷」,而是教會我如何用政治學的視角解讀當前面臨的各個問題、訓練學生對社會議題的敏感度與思考能力。


利用系上資源成就自己的版本

政治學系的課程安排使得學生有相對自由、彈性的時間,而我也將這些時間用來投入更多我有興趣的領域,在這裡我想舉在NGO擔任志工的經驗、雙主修社會學系作為舉例加以說明。在大二時,我進入人生百味這個非政府組織擔任常態志工,開始接觸貧窮議題,原先對於此議題並沒有太多想像與認識,直至上街發送餐點接觸無家者後,我和所有參加者或志工一樣,都曾思考過貧窮問題如何解決,直至後來,我才反過來思考在政治系所學如何和此經驗結合,於是思考的面向與角度便不單純以「如何解決」為出發,而是開始用課堂中所學到的理論與經驗,去想人是如何被制度排除在外、在訂定制度時該如何考量社會中的每一個人?


而也正是因為擔任貧窮議題的志工,才促使我申請社會學系的雙主修,一方面覺得在政治學系依舊沒有找到自己特別熱衷的領域,一方面想學習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而在修讀社會學系的課程時,我也同樣不忘回頭思考在政治學系是否學習過類似的概念、兩者切入的角度與分析的方式有哪些差異,雖然兩系的不同使得學習上會偶有拉扯,但這個過程是我認為自己能感受到、與他人不同的地方。


政治學系對於學生氣質的養成

除了上述兩點以外,我很感謝政治學系的老師們在課堂中鼓勵我們分享自己的看法,我們在此過程中學習如何組織我們的話語、如何使論述更有邏輯,以及如何能不偏頗卻又有說服力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這正是我認為政治學系可貴的地方之一。雖然有時對於同學之間較少在課堂以外談論這些議題、概念而感到些許可惜,然而這也是我認為本系仍能持續努力的地方,且是透過學生才能串接起的學習,而也只有透過這樣的談論,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政治如何與我們的生活緊密連結、建立每個人對於「政治生活」的想像,而有機會在未來投入政治工作時實踐之。

寫給申請政治學系的高中生的一封信: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致選擇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就讀的你:

          你好,我是東吳政治三年級的林耀琦。

          無論出於對政治懷抱憧憬,或是成績表現剛好達到門檻等動機,當面臨週遭親朋好友提出以下提問:你讀東吳政治喔?以外出來要當政客喔?還是要考國考當公務員?這些尷尬問題可能對現在的你而言難以回答,不過在東吳政治的訓練、薰陶中,你將會逐漸對政治的憧憬、對前述尷尬問題,有更有的了解與能力面對。這封信,正希望透過分享我的所見所聞,讓選擇政治學系的你有更好的準備,無論是心理建設或其他層面。

          即將脫離高中生涯的你,或許真切的期待大學可以教授一些能夠面對社會職場的實用技能,在政治學系中則期待獲得實用的治理技藝或國家考試的考試方向與技巧,這些專技取向的學習內容誠然也是政治學訓練的部分內容,但僅不過是眾多內容之一小部分,政治學終究不是專技訓練,你會發現,除了國家考試的錄取以外,並沒有一項專技證照、執照與政治學有高度相關。

          政治學的訓練除了為受教者積累國家治理的相關技藝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哲學化思考,即對於若干根本問題的探問與研究,例如組成國家的要件真的只有人民領土政府主權四樣?那麼免於國家被顛覆的防衛武力呢?當今被無數稱頌的民主,是否有其缺陷?我國是否仍是原初意涵的民主?再探問到政治本身為何物時,你則可以搜尋到上千種來自四面八方的定義。政治學作為知識傳統高度變動的人文學科,不像自然學科那樣有著穩固的知識傳統,因此名詞定義頂多只能當作臨時的依賴,教科書上的內容也不足以完全釐清、回應這些根本問題的疑惑,你必須在政治學系的課堂、系學會、校內外社團的各種場合中,透過沉浸其中的薰陶,逐漸產生自身獨特的理解。

          政治學正是這樣一個直面眾人生活的學科,政治本身攸關眾人禍福的審慎決斷,面對亟待改善的現況、眾聲喧嘩的吵雜社會,以及相互交戰且永不休止的諸多價值。由此,你將會體認到政治學與政治本身,是一個無比沉重的領域,這個領域呼喚著人們追求優質生活的美好,也告誡著人們現實生活中滿是無比殘酷、板蕩無常的荊棘與困境,就是面臨如此處境,政治學的訓練絕不是單純的傳授你那些垂手可得的治理技藝,而是能夠運用哲學化思考的一顆思慮清明的腦袋。

          進入政治學的教育,除了懷抱對問題解決、達成目標與理想的旺盛期待:熱情之外,更多的是責任感判斷力,明辨世間事務的複雜和為難後,伴隨而來的便是在無比審慎、無比克制的心情下做出決斷。

          前述種種可知,那些關於要不要成為政客、公務員的問題與接受政治學訓練之間,並無太多關聯。東吳政治所要培養的政治人,無關職業,是能夠於日常生活中運用清明的思慮去探問根本問題、能夠操持治理技藝,藉以有助於國家治理、鞏固政體的中堅。

歡迎加入東吳大學政治學系

 

敬祝

升學順利 平安喜樂

政三A 林耀琦

2021.06.26

寫給申請政治學系的高中生的一封信: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寫給申請政治學系的高中生的一封信: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一)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雖然目前只待在本系待了兩年,現在回想仍為當時申請政治系抱著不確定卻一意孤行意念的自己捏了把冷汗,但慶幸的是進來後沒有和當初的想像差距太遠,著實從學習知識上得到根本的刺激,透過來自書本、同僚等各方的刺激在這兩年中第一次感覺到努力找尋自我後成長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不存在於完成一份結構完整、舉證確鑿的高分報告,而是可以在自己的一言一行可以感受到,寫作、說話前腦中的思考過程變得更精進,但同時對自己發表的言語、文字變得更加謹慎,因為了解的越多更清楚自己說出的話語包含了多少的重量及責任,這裡並非指在發表意見時要三緘其口而是透過謹慎督促自身在平時的知識吸收及學習,使自己在說出意見時能更有把握與自信。

 

  進入東吳政治系的兩年是我學習生涯中最努力奔跑但也最舒暢享受的兩年,脫離了高中的填鴨式教學到了大學的環境中,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背誦下來而是在不同立場、不同價值中穿梭並不停的質疑自己,經過自我批判的過程體驗到什麼叫真正的吸取知識,找尋自我的過程固然孤獨,但在這裡我卻找到一群可以一起投入自我質疑過程的同伴(同學)在感到窮途末路時對困境進行交流,使雙方都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穫。雖然現階段的我也還未完全明白這樣的自己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但至少感覺到成長讓首次覺得自己能兌現一些價值,但卻不知道這些成長可以轉換成什麼實質的事務,這也是我未來兩年想尋找的。


(二)好奇心與熱情

在這兩年間我認知到,不要對任何事物太早說不並將其拒之門外,任何時候保持好奇心是絕無壞處之事,輕易地拒絕與退縮會讓意想不到的知識或刺激流失,因為身為初階學習者的我們永遠不知道引發思考的刺激會藏在哪裡,或許是存在於自己本來排斥的領域中也說不定。支持著好奇心的背後是炙熱的熱情,熱情的背後是學習者的共同目標~「成為更好的人」有了目標就會有往前的動力。


(三)勇敢面對陌生的痛苦和各方的質疑

  在政治系學習過程中需經歷的事不僅需要忍受知識上的孤獨,更可能有來自社會甚至學系裡同儕師長間的質疑,但如果轉念一想勇敢面對這些質疑,將其視為自我刺激的疑問反而可能成為自我成長的養分,我認為一個人成長後在行為言語上是可被感受出來。如果這些來自外界的質疑可以幫助成長,往後帶著嶄新的自己面對外在會讓自己更有自信的於自我的言語文字產出。但勇敢接受質疑和批評是最困難的第一步,如無法跨過將會被困在原地無法動彈。

  

  最後,雖然不完全保證東吳政治系所有課程都滿足學習知識並交流以「成為更好的人」為目標,但確實存在這樣的課程,我認為政治思想類別的課程有著最大的幫助,透過學生大量閱讀文本繼承古老訊息得以訓練自己警惕在當下學習的一切知識都是需要經過自身嚴謹的反駁與質疑才能存在於自我中,因此我習慣每個學期都選一門政治思想的課程當作鞭策自己在當學期所習得所有知識的最後關卡,讓自己在所有學習上更知道其知識在政治系的藍圖中扮演怎樣的地位,同時政思的課程也能在把知識放進藍圖的過程中更加小心謹慎於不誤入囫圇吞棗或隨意丟棄的情況。

學生 張宛蒨

2020/06/26

寫給申請政治學系的高中生的一封信:關於我與東吳政治學系

 嗨,各位想讀政治的學弟學妹:

 

    恭喜你們結束高中學業,即將邁入大學生活。身為已經完成大學政治系學業的學長,想跟你們談談大學與政治。一方面希望你們能調整心態,以更健康的姿態進入大學;一方面更希望你們可以將我的經驗當作參考,少走一些彎路,在大學階段學習更多並有所追求。

    在進入大學體制以前,習慣追求單一具體的答案、習慣要求統一「公平」的標準、習慣相信權威等等,都是正常的,畢竟這是你們原本身處的土壤。但同時也正是這種土讓,讓各位有了期待大學的動力。絕大多數的高中生,都有幾分期待大學的「自由開放」。然而,體制的規劃絕非憑空杜撰亦非毫無根據。大學自由開放的制度設計,目的在於確保「學習」。

    上大學,在初始的意義上,是要從文化、制度、法律、傳統等面向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並進一步對世界有所認識、有所概念。這也是大學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設立的初衷。對於政治系來說,我們在這方面的要求更深、也有更多比較及討論要進行,借此去回答什麼是政治,什麼是政治學。政治系不僅僅只是要讓你們意識到這項事業的重要,更是要你們投身這項事業學習他、專研他。當我們觀察與學習的對象是傳統、是文化、是社會、是制度時,如果沒有搭配自由開放的體制,不可能促成這項學習。

    因此,大學的自由開放,是為了促成我們對於這項事業的學習。在這樣的事業跟環境中,想要追求單一的、永恆的、固定的、肯定的依靠或答案是不切實際的。更甚,面對該事業如此複雜的內涵(面對博雅教育與政治系時),要求單一的授課內容、單一的考試模式、單一的評分方式其實都有損害於你們對於這項事業的學習。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貶低你們對於公平的追求,而是我不希望你們對於公平的追求耽誤你們對於重要事業的學習。

    不同的授課內容、不同的考試模式,反映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以及世界不同的面相。之所以會說在這樣的事業中追求單一是不切實際的也阻礙學習的原因正是在這邊。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不同老師看世界的角度,而不是要求每個老師教相同的內容、用相同的考試、相同的評分。在面對文化、社會、傳統、制度時,這種要求就是讓自己變的狹隘,且放棄了對於這項事業的追求。

    此外,大學的學習,老師只是一個引線,真正的修業在個人。因為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業,沒有老師可以給你不容質疑的答案,要是有,這個老師便是在害你遠離這項事業。因此老師的職責在於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將你們帶入學習的情境,並在困難中給予啟發。這意味著,帶入情境,有所啟發後,思想訓練便是個人的事業。 

    最後要跟你們談的是挫折與公平。我在東吳大學政治系遇到很多挫折,那些真正讓我困擾的挫折往往不是知識上的,而是教學上的。有些老師的課堂並不是學習的地方,沒有學習情境的帶入、沒有反思、沒有啟發,只有滿滿的背誦跟聖經式的教條。面對這些使你遠離這項事業,但礙於體制你又不得不面對的挫折,你必須冷靜的梳理這些教學的問題在哪,該怎麼做可以更好,又有哪些方向可以去反思老師在上課提及聖經式的教條?畢竟,再糟糕的環境都能讓人有所學習,至少能讓人知道什麼是不對的,單純的抱怨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

    在政治系對於公平的追求,就是要建立在這些使你遠離事業的課程上。你們要捍衛自己學習的權利,要求這些不良的課程要像其他使你們接近這項事業的課程一樣,對你們有同等的幫助,而不是追求高中式的公平,使你們反而遠離這項事業。

 

    祝你們學習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