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第三封信: 政治系應當如何面對學習與訓練的掙扎?

秀涓主任您好:

    身為大四畢業生,在離開系上之前,總是想和主任分享自己這四年的觀察。一方面練習思考,展現這四年來的訓練;另一方面,也希望提供一些系務的批判,幫助系上變得更好。

    東吳大學政治系近年來在很多數據指標上陷入令人尷尬的狀態,比如政治系是全校入學分數前幾高的系,但四年後卻是滿意度最差的系;或者之前的系評鑑沒通過;又或者政治系的畢業生滿意度總是很低。按照我的觀察,最多同學對本系的質疑是: 「學這個之後可以幹嘛」。我相信只要適當的面對並回應這個質疑,必定會讓政治系擺脫令人尷尬的處境。

    為了面對「學這個之後可以幹嘛」的質疑,我必須談及我對本系「知識傳統」的理解。但在此之前,要先對這個質疑進行分析。綜合大學的原初目的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追求,這個質疑背後有兩種意涵,一種是「不知道學這個對我的思想進步有什麼幫助」、另一種是「不知道學這個對我以後求職有什麼幫助」。而我認為,這一切都來自於政治系(本系)的知識傳統,因為我們的知識傳統既沒有辦法滿足資本市場的要求,也沒辦法回應大學存在的原初意義,才會導致政治系面對這個質疑時總是疲軟,並總是陷入尷尬。

    傳統是一種行為模式的暗示。在我看來,近年本系只有「訓練(training)傳統」,並沒有「知識傳統」。這涉及到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知識?依照許多政治哲學家的討論,知識應該是需要思考、論辯,並且幫助個人了解自己在社會脈絡當中的位置,以此形成自我認識的學習。以這個觀點出發,本系是一個「訓練的地方」而非一個「學習的地方」。不論是開設的課程或是找來的講者,很多都是以銜接同學就業為目的(國會工作坊、各大就業中的學長姐回來分享職涯經驗等),並不在意思考、論辯、批判、對話,更遑論理解脈絡跟自我認識

    不過即使如此,我們還是無法對這個尷尬的事實提出合理的解釋。經過前面對於本系質疑的分析,這個質疑其中也有資本主義追求的成分在,那麼即使本系沒有知識傳統,但至少有訓練傳統,為何遭受的質疑並沒有減少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也注定如此本系的訓練傳統並沒有辦法讓同學有很高的市場價值。一種最佳獲得高滿意度的方式是,本系既有知識傳統,又有訓練傳統。既能夠給同學思想上的精進,滿足大學原初的目的;又能給同學高的市場價值,有利資本主義的追求。但基於太多原因,這不可能做到。

    一個明顯的觀察是,大學的原初目的與現今資本主義的追求,即使不為零和關係,也是屬於高度緊張的。反覆規範的訓練模式與漂泊批判的思考在時間、生命、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兩全。而關注政治系的發展歷史,我們所認為最有價值的也並非現在資本主義所重視的。還記得老師在行政學課程當中與我分享過,當初行政學要從政治學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甚至是成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困難,說穿了,就是當時的人們認為行政過於關注訓練,而沒有思考。在現在定義與要求的資本價值當中,政治系在訓練傳統跟體系中不可能比商學院、理工學院與醫學院來的強。

    基於以上開展的討論,我認為最可能實踐提升滿意度的方式是,堅持做好並闡述本系不同於他系的價值,且讓不同的人前往自己真心適合的地方。政治系不同於專技科系的價值在於,我們應該要是一個學習的地方,而不是訓練的地方。但本系的招生與授課策略是不斷宣傳並往市場價值靠攏,將自己從學習的地方變為訓練的地方,還訓練不過其他科系。我們既丟失了傳統政治學強調的思考、也做不到資本主義要求的訓練;我們既滿足不了學生在思想精進上的渴望、也賦予不了學生很高的市場價值。這種半弔子的模式,造就了本系不得不面對尷尬的事實。 

    因此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認清政治系能做的比專技科系好的,就是思想的刺激、自我的探尋。將原本屬於自己的,做到最好,並且在宣傳上說明白。讓對專技訓練極度渴望的人不要走錯了路,並提供對於思想精進有期待的同學素材與環境。如此一來,才能找到政治系的價值,並甩開令人尷尬的事實。 

 

學生

張哲毅敬上

2021/6/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