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寫給未來系主任的一封信

 「寫給未來系主任的信:什麼是本系的知識傳統?本系的教學與學習依舊符合大學理念,而始終是個『學習的地方』」


系主任您好:


  學生在研讀Oakeshoot「學習的地方」「學習與教學」「教育的事業及其障礙」「學習的理念」四篇文本後嘗試論述弊生觀察現今東吳大學政治系存在之課程目標問題。


目前系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無對四大領域作分組的情況下,在每個領域都要求一定數量的必修學分。但事實上在每個領域上都有自身所相信的至高價值及目標,有些可能呈現互補但相互衝突的也不在少數,這樣的安排使同學缺乏在古老知識信仰中萃取出屬於自己的「知識」並組成自我之能力,導致在學習一定程度的必修課程的課程後卻無法靠自己拼出一完整的政治學拼圖,導致信息只能在短時間存活,也無法使信息真正內化至學生自我理解中成為知識,更無法使學生有所能力成長。因此勢必要先了解本系需擁有何種知識傳統,依此知識傳統作為政治系教學共同目標,再延伸設計課程架構。


1.本系知識傳統:

 
首先本系的知識傳統應為具有判斷並自主建構自我的能力,只能擁有這項能力才能真正吸收文字中的信息成為知識,使知識長久存在於學生的自我理解中,就算過了十餘年才遇到能發揮此知識的場域,也能不用翻閱書籍即能想起並運用。只有在這樣的知識傳統存在下「知識」才有可能被真正的學習。


雖現今在課堂中「獨立思考」時常被作為教學重點,但獨立思考背後需要的能力才是我們缺乏且需培養的,否則獨立思考將淪為教條式的規則。Oakeshoot認為要真正成為「人」且需擁有一定的人文氣息是為了使生活在混亂日常生活我們能站穩腳步,不被理智的空洞及感性衝動的驅使,從而做出造成傷害的錯誤行動。因此在尚未培養「成為人」能力之前,真正的獨立思考是不存在的。


2.如何培養能力養成?

 
Oakeshoot在「學習的地方」中提到:「學習意味認識自己,意味著從世世代代已經在學習如何做人的人身上思考和學習」

依此學習的論述,教師不應向學生教授規則、原則(結論、標語)而是應幫助學生接觸且進入古老且不合時宜的大量信息遺產(也就是曾經現實存在的事實情境、信息)中,學生在繼承大量信息遺產時需透過自我沈澱並進行徹底的批判性自我思考,以得取信息中包含的各種承認與認同,理解各種信息中的承認與認同後,學生將回歸自身的原點,對承認與認同進行判斷,尋找出能共同容納各種信息實質差異性的知識型態。


在本系必修課程上目前唯一使我有上述學習感受的課程為「中華民國憲法與政府」,對剛進大一的學生而言透過釋憲案,對自身現處環境發生的現實信息進行價值的檢視,對主流上稱為正確或必然的知識施以懷疑,並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價值的討論。而非直接給予價值選擇的結論,學生也在研讀釋憲案及討論的過程中並促使自身進行判斷以建立屬於自我的知識。

當然此堂課只是討論現時現地的台灣或國際社會上遇到的價值爭論問題,基本上都是主流世界熱門的討論議題。但是本生認為這種的課程設計討論是可以拓展到更遙遠、長久的時空範圍,藉由更古老、沈澱更久甚至是不合時宜的信息使學生能有更完整的收穫,一旦在時空上的拉長也可以看見更多的群體或個人試圖「成為人」的完整過程。當然學生可能會因為時空的遙遠而感覺不到切身性,但事實上這些遙遠信息與現時現地都是有共同連結的,教師在這之中就須扮演引領學生進入時空世界尋找連結的角色,但進入後的探索並非教師能夠幫忙的,需靠學生自身不斷的自我思考及批判才能完成,教師至多只能成為進入序曲的嚮導。


  3.結論:必修課程局限性


最後,截至目前為止(大二下)本人修習完大部分的必修課之後,認為系上在必修課的設計上為了分組教學而統一課綱並從理論下手,導致學生在學習上無法投入自我,老師更是在教學上也因學生無法進入知識環境中而沒法產生交流,使得學習與教學兩端都無法達到成效。但反觀選修課卻因課程設計上較有彈性,學生在學習上較易進入知識環境,教師在教學上也可以選擇最適合自身及此班級的教學路徑,使學習成效更佳。

但我認為必修課之所有上述問題,可說回歸至開頭提到之知識基礎的根本問題。本系一直缺少眾人認同的共同目的,因此才需使用課綱統一的方式來保障教學內容的一致性,但如有知識基礎的存在,課程只是通往知識基礎的道路,並不需要規定須走哪條路,只要是能通達知識基礎的路徑就是本系應該擁有的課程綱領路線。如今的本系雖擁有多元的資源,卻遺憾地像盤散沙,無法成為堅固的沙堡吸引學生進入。


祝順利

學生  張宛蒨

2021/06/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