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作業展演(三): 給未來系主任的一封信

 蔡主任您好:

  我是政治系即將畢業的學生。作為轉學生,在本系三年時間,修完畢業門檻,有些緊湊也有些想法,最後一學期,利用學邁克·歐克夏的文章,以下檢閱政治系帶給我的學習體驗,並提供主任您一些將來帶領本系走向之想法。

一、政治系做為學習特定知識的地方

    大學分設不同學系,在人文學系的領域中,政治系利用所有人文學科的方法(人類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統計…等)去探討政治。因此會有政治系不專精、沒有清楚學科意識的疑慮。進一步去問,政治系的思考模式為何?既然得依靠其他學科依存,又要在重疊和散落各方領域的課程上強調政治系的價值所在。我想,政治系是一張網,一間游走於虛(文化、行為傳統)、實(政體、制度)之間的知識庫,在這知識庫裡,不斷擴充著最新一期的新聞期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橫陳並列。學生手中握著一條線,想把現象和各種知識縫合起來,裝幀成一本行動自如的書,能夠在不同場域做不同表述。從各式各樣角度切入,最後思考模式的標的,造就思考模式的不同,我們需要的意義不同。

  因此,政治系的理念和環境是否能帶給學生清楚的學習動機和需求,並依然符合政治系的價值?

二、政治系的知識傳統和目的

    以個人三年修課的總結來看,以下歸納出本系政治學學習內容和其延伸的框架:

  1. 政體:辨別民主和威權 (比較政治、民主理論)

         2. 意識形態:政治思想

         3. 政府:行政(行政學) 、立法(議會政治)、司法(中華民國憲法)

         4. 行為者:利益團體、政黨(投票行為)

         5. 國際關係(外交史、國際公法、國際政治經濟學)

         6. 政治哲學(典籍研讀與當代議題)

    以上的內容構成政治系學生的必要政治知識。若所謂政治系的知識傳統代表無論時代、社會目的有何根本上的變化,政治學所要讓學生繼承的精神遺產是什麼?又該如何繼承?依照歐克夏的說法,不應把大學政治教育以理性教條式的技術教育來教學,因為政治是一種對偶然情勢的回應,必須從行為傳統中得到暗示,用意識形態輔助去應對的一項活動。如同上述提及是在虛、實之間進行抽象辯證和生活實踐的過程。論本系政治學的學習方式以閱讀文獻、教科書、參訪、報告為主,建立理論、理解政治語言、在地性議題,其產出成果由口頭報告、申論筆試和書面報告呈現。這樣的學習方式和知識累積的呈現,與歐克夏認為的人文學習大相逕庭。

   做為入門必修的政治學若當作是本系的知識傳統,最後似乎都指向要為當今的民主做些什麼,無論是辯護或批判,民主都是政治學的港口,作為信念和政體使政治知識能夠讓它更好的被維持。

  因此,選課的設計上,是否要有集中的效果,又是否能使學生有跨越特定政體的認識?

三、具體建議

    本系政治學時數有五小時,可以見得對政治學的格外重視,其中兩小時為助教課,個人認為對於加深政治學學習的幫助成效不明,而正規課堂多為理論的闡述,不如將助教課改為更針對各章節特定問題的辯論和展演,助教不必像教授一樣口授,而是作為辯論的發起人和主持人,去引導學生從問題看理論的解釋和侷限。

  

  感謝您撥冗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