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即將上任之東吳大學系主任:
回顧政治系四年的學習經驗,從學生的角度,與您討論政治系該如何成為一個學習的地方,避免成為互相怨懟、鄉愿的場域。以下藉由Oakeshott的文本促成此次的對談:
一、大學如何作為學習的地方?
(一)大學提供的場域
從Oakeshott對大學概念,大學的寶貴在於提供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感,面對現實,但又可以保有距離和不合時宜感,使大學的教學可以暫時脫離以「需求」工具作為導向的技術教育,得回歸學習認識人。
現在大學或許早已成為服務市場的工具, Oakeshott的感召確實不合時宜,但也重新提醒大學與其他教育機構的不同之處,不是在於高等與次等,而是提供與現實的隔閡,使人可以回歸認識自己,學習如何做人、如何為人的重要課題。
(二)以學習「做人」為核心
大學的教學不是創造未來的工具人,而是要學習如何成為人、如何在未來的日常生活中獲得自由。學習做人、自我理解絕非獨善其身的,自我理解需要透過認識「我們的文化」,不可能脫離置身的場域去了解自我,只有從各種關係、場域、時空下了解其「交往」,從差異中獲解脫,使得在共同體生活中不被偏見而左右,不因分不出偏見,使其選擇淪為純粹的任性。
二、政治系如何跨出去,重返為一個學習的地方?
(一)審視本系「知識傳統」
對於本系而言,該以何作為我們的知識傳統?又該以什麼為本?
從Oakeshott對於「政治教育」的回答追求暗示:
A.不合時宜和非專技
- 面對現實,但不是為了要符合主流的期待,有時會站在主流的對立面,時刻提醒,並試圖對政體作善,不合時宜是政治學的獨特性。同時,也不以培養專技作為學科的目的,甚至要努力避免專技的傳授。
B.知識對象:土壤
- 置身於政治活動之中,要了解的知識不是去判別「什麼意識型態」,而是要了解在政治活動中的行為傳統,了解為什麼「理所當然」、「不假思索」。行為傳統的土壤就是公民所生活的日常,他是具體且帶有在地性和場域感的,要釐清他如何交往、如何形成、長成什麼樣子。
- 對於政治系而言,他的土壤就是他所在地的共同體,這個土壤同時也不可能是單一、純粹的,他必定是混合但保有自己風格的。
C.當代性和現實感:如何用當下的語言理解
- 關於什麼是政治難以從定義去下手,也不能斷定他追求的目的地,以及其開始的起點,只能從一時一地企圖去解釋。無論閱讀何種文本,追溯什麼年代、來自西方或東方,都必須探問是否具有當代性和現實感。
(二)改變教學與學習的兩端
A.教學與學習的關係
- 在大學的學習階段,學習者並非初學者,與教學者之間,雖然仍有著「知識」深廣的差異,但面對彼此時,需要是平等且皆以「學習」作為目標的。教學與學習的關係是緊張也是互助的,兩者的本質上雖然看似一個輸出、一個輸入,但教學的輸出同時也可能成為學習的阻礙。
B.教學風格與教學目標
a.追求品味和獨特
- 在教學風格上,要以追求獨特,避免追求單一、定義式的教學,雖然大學的體制非師徒制,但可藉由教學風格的薰陶,培育不同樣貌的學生,教學者與學習者是互相映照的,才有可能使真正的交往和對話出現。
b.教學目標:非藍圖式
- 教學目標與要培育什麼樣的人才,兩者是綁在一起的,但卻難以確保這樣的教學目標,就一定會產出什麼樣的人。教學目標恐怕只能成為對於「知識傳統」學習的企圖,以及對教學者的壓力。
以上的討論希望有助於系主任對於未來政治系的走向有所幫助。
學生 潘柏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