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事業及其障礙導讀:
作者在闡述教育的事業及其障礙時分成了兩個面向論述:
一、闡述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二、闡述教育遭摧毀的原因
就闡述教育的內涵與意義而言,作者從人與動物的區別開始,一路說明人的意義、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教育的內涵。簡單來說,Oakeshott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也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認識自己,更重要的是人們對自身的理解,這個理解不是本能的衝動也不是空穴來風的臆測,而是去思考與理解事件的意義和人成就的遺產而得來的認識與理解。
故此,人要為人,就必須學習。唯有透過學習,才能夠擁有對自身的認識與理解。既然學習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不可或缺,那麼教育也必然存在。對Oakeshott來說,教育的內在目的就是確保人的學習,教育是代際之間的貫通作用,是要讓新進的成員學習如何表現的更像人。
學校作為一種學習的地方,對Oakeshott而言又有三種意涵,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種: 「與學習者直接的狹隘世界隔離,離開使他注意的當前關注,因為這才是教師進行演說的地方」、「學校是修道院式的地方,因為由世俗的懶散與偏私帶來的喧囂在其中可以被壓制或減弱」。在我看來,這些直接回應了某些指責學校與世俗差異過大的論述: 學校以身為學習的地方存在,可貴的正是與世俗世界的格格不入與不同。
在教育遭到摧毀的原因當中,Oakeshott則提醒了我們學校遭到消滅的原因就是「社會化」。這確實是有力的提醒,因為在閱讀前述讓新進世界的成員學習如何表現的更像人時,我當下直觀感覺Oakeshott想傳達的是社會化。但恰好相反,Oakeshott認為正是將社會化(長大成人的學徒生活,由教學、訓練、教導傳授知識與學習等組成)這樣本來不屬於教育的外在目的強加在教育身上,並且盼望學校與世俗一樣、適應環境的這種想法,正在消滅學校。
提問:
- Oakeshott的《教育的事業及其障礙》一文想寫給誰看?預期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在現在適合給誰看? calling與感動過後剩下的作用是什麼?
- 學校與世俗(社會化)的緊張關係如何化解?
- 學校獨立於世俗(修道院式)的機制如何運作?學校可能在這樣的機制下發揮其影響力?又或者解方終究要回到經濟制度與生產模式的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