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未來系主任的第三封信:什麼是本系的知識傳統?本系的教學與學習依舊符合大學理念,而始終是個「學習的地方」?
蔡秀涓主任函丈:
主任好,我是政三A的林耀琦。
首先,祝賀您當選本系系主任,也感謝您在這個本系即將面臨另一次學系評鑑、多項系務亟待改革的關鍵時刻,願意挺身承接如此重任,許多系上同學都期待著東吳政治的改變與革新。近日閱讀完Oakeshott對於大學教育的論述後,產生了一些想法,想與主任分享。
在政治學系中的課堂必須著重於價值的論辯、意見的交流,這件事情想必會得到系上絕大多數師生的認同,屬高度共識,然而我們是否確實的履行這項共識?當高度分工、沉溺於理性與操作性定義的世俗社會,向著全國大學系所步步進逼,要求大學教育應以技職取向、實踐性高的課程來培訓學生,無論以暗示或明示的方式強逼大學轉型為職業培訓所,此時我們作為高度人文性的政治學系、哲學系或其他社會科學系所,該如何予以回應,以堅守、證明自身仍是不可侵犯的「大學殿堂」,不願甘當「職業培訓所」?
上述問題,或可藉由Oakeshott有關大學教育、政治教育的思想資源摸索一二。
在開啟Oakeshott對於政治教育的討論前,須先明白Oakeshott所指出理性主義在處世上的盲點,認為所有的人類事務有理性「可及之事」與其「不可及之事」,且往往混雜在一起,政治事務更充滿了理性所「不可及之事」。或許不分人類事務可以在理性主義的指導下,將事務的本質分門別類,惟政治事務卻無法進行如此操作,政治領域的各種要素相互參雜而難以分別。
在這樣的脈絡下,Oakeshott乃認為政治是「參加一般安排的活動」。所謂「一般安排」,即日常生活之整體,這個整體亦無法解析拆解、區分其內在成分,縱使將其化約為「食、衣、住、行、育、樂」,亦無法有效的將生活事務拆分為這些類別,生活事物是如此複雜以致其間相互交融而無法分割。
在Oakeshott看來,修讀政治學的大一學生們不應急於向授課老師尋求「政治」的定義,以便尋繹出政治知識或政治教育的特性,而是觀察政治教育應包含什麼內容,藉此不斷改進人們對「政治」的理解。
由此便可呼應Oakeshott對教育事業的期待,教育作為代際之間的貫通作用,教育引導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者進入人類世界的記憶和成就,受教者學習知識的行動,並不是「擺脫無知」或「無中生有」,而是「持續性的重構既有的知識」,好比大一學生並不是要把握、背誦「政治」的定義,而是透過往後在社團、系學會、學生會和東吳政治薰陶的時日中,不斷思考、改進自身對「政治」的理解,進而發展出自身的獨特。
不過回過頭來檢視當前的系上課程,絕大多數的課程旨在傳遞治理技藝、研究技能等實踐性的知識,這些課堂上往往呈現授課老師在講台上從上課鐘響一路一枝獨秀的講到下課鐘響,修課同學便待在台下凝視著自己的筆電螢幕(無論精神是否還留存在課堂上),價值論辯、意見交流的場合可謂極其之少,再而出現諸如「當民主成為信仰」等活動宣傳標語出現於系上同學面前時,大多數同學卻毫無反應或疑惑,彷彿默認「民主」真的是一項神聖不可侵犯的信仰,這個現象其實是本系疏於搭建對話、交流場合的潛在示警。
按Oakeshott的期待,學習是為了讓受教者從「如同動物般只知道生存、謀生的環境中」解放,透過理智與道德的把握來開創人類所特有的生活、世界。奠基於此一基礎,大學教育便不能如同生產機械一般,只知道滿足生理需求或衝動。因此當大學系所面臨是否屈服於世俗社會,轉型為職業培訓所的抉擇下,大學應當秉持作為強調哲學化思考、自我認識、價值論辯與交談的殿堂,而非純粹傳授治理技藝、研究技能或國家考試錄取技巧的培訓所,縱然治理技藝、研究技能等內容實為接受政治學訓練的學生所應操持的技藝,但我們不應忘記,價值論辯與交談乃是從事政治、參與眾人生活的根本,唯有在兩者兼顧下,東吳政治培育出來的政治人,才有可能成為國家治理、鞏固政體的中堅。
本封信的最後,查本系長期以來,在本系畢業生對母系反饋滿意度中於本校所有學系中敬陪末座,近期學系也想方設法的聯繫起系友對本系的情感,我想透過Oakeshott對學校的期待,同時呼應前述種種,俾使主任獲得一些想法:
「(學校)它致力於使新生代進入莊嚴的『人的舞台』;一個人帶著驕傲與沉醉記起母校,母校總是被懷著感激之心記起。……學校贈與畢業生少年時代的禮物在於使他們憶起它時,並非感到度過一段從事牟利活動的時光,而是懷著感激之心把它看作由此愉快的進入到神祕的『人的處境』:自我認識的禮物與令人滿意的理智認同和道德認同的禮物。」
敬祝
系務順利 健康平安
政三A 林耀琦 2021.06.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