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系主任函丈:
主任好,我是政三A 的林耀琦。
在讀完韋伯有關學術與政治的兩篇演說後,對於當前政治學與政治學系的現況產生一些想法,給您在思考未來的系務發展上提供些許參考。
前陣子恰為學系籌辦新生的入學面試,進行這一過程中必定要明瞭我們政治學系需要什麼樣的學生,無論是經歷長期演化的「內在性格」,抑或是成長過程中對政治知識、公共事務的「學識理解」,當前我們僅能採用「面試」這一語大部分校系相似的作法,以確保上百位通過(高中在校或學測級分)成績門檻篩選的新生能夠有效率地接受系上教授們的面試考核,惟面試這種篩選方式,在短短十二分鐘左右的時間,是否真的能夠挑選出政治學系所需要的學生,尚有疑慮。
這種為求高效的篩選作法,一部份的原因來自於當今高教體系將學生人數、入學率奉為圭臬的扭曲現實,只要學生能夠源源不決的過來報考,並且在錄取後能夠在畢業前乖乖順順的繳交大筆學費來維持整間大學的營運、獲利,大學作為各種知識領域的嚴格訓練、知識工具的傳承的所需考量,根本不為人重視、在乎。
在另一方面,綜觀當前全國大大小小大學校系向社會,特別是對憧憬大學生活的高三學生們的行銷形象: 業界最滿意、企業最愛人才、成功系友的各種提拔、幫助等,儼然爭相將自身打造為最貼近社會需求、最能媒合各種工作的「職業培訓所」,將人格培養、學術獨立的自我身分拋諸腦後,這便是早在二十世紀末,德國的大學學生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大學日益適應資本主義的經濟與社會秩序需求,將大學純粹的「營生學習(Brotstudiun)」扭曲為「市儈習氣(Philistertum)」。
當年德國的大學學子在這種扭曲趨勢的警惕與反思下,創辦「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系列演講,韋伯這兩篇有關學術、政治的演說便是從這一系列講座活動而來。
回到政治學系需要怎麼樣的學生這一問題,韋伯在人格特質上開出三種條件作為政治志業家的門檻: 「熱情」、「責任感」與「判斷力」,韋伯認為政治意味著運用這三種人格特質「慢慢用力地鑽透硬木板」,憑藉著內心的堅強來武裝自己,使自己能夠一再地對不可能的事情鍥而不捨,並能夠承擔所有希望的破滅。
在我看來,這三種人格特質的塑造,一來受制於諸如智力、身體能力等先天因素,二來更受制於個人漫長的生命經驗歷程中的各方影響,例如曾經受過政治暴力的家庭,可能使自己,甚至家族的未來成員不敢接觸政治,成為政治效能感低落的民眾。由此,觀諸現實世界的複雜,以及價值世界中眾多價值的多方、永久的混亂交戰,實難認為熱情、責任感與判斷力這三者人格特質之培養是人力所及的。
正是因為人格特質與個人識趣的多元發展,加上人類社會演化而產生之各種專業分工,這樣的專業分工也引進了大學教育,使大學開始分門別類,設立不同學系,這也就開啟另一個更大的省思,即政治學系的定位與存在意義。政治一詞在各方學者眼裡產生眾多的定義,但無論定義為何,政治的最終目的乃是追求更好的人類生活,投身政治學訓練的人們便是基於此一目的,接受有關政體之整全性知識的授予,藉以提升更加清明的思辨能力,使公民社會更加健全、活絡。
言至於此便可以發覺,政治學的訓練對在社會中行動、交流的每一位公民來說都是極度重要的,然而,若將現行國民基本教育中的「公民與社會」科目排除在外,當前就僅有就讀政治學系的學生接受著政治學的訓練,乃是現實中公民社會的巨大弔詭。
韋伯對政治志業家所提出的這項門檻,雖難以人力大量培養,卻是維繫健全民主政體之重要參與特質,畢竟健全的民主政體需要公民成員們關心公共事務以及身處的公民環境,並在這當中進行真誠的政策交流、價值論辯,進而成就廣泛人們的福祉,而非為少數人操弄、淪為其魁儡,然而面對紛亂、變動快速的現實,要如此維繫健全民主政體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一頭栽進去的人們自須要具備旺盛的熱情、充盈的責任感以及清明的判斷力,方可能承接這沉重的世界。
以上一些淺薄的想法,供主任作為在未來學系新生篩選上的參考。若主任有不同的想法、觀點,敬請不吝賜教。
祝系務順利 萬事順心
林耀琦 敬上
2021.04.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