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展演(一)
→「寫給系主任的一封信:讀韋伯關於志業的兩篇演說之心得分享」
東吳大學政治系系主任函丈:
學生在閱讀完韋伯兩篇演說後,對於現今政治系教學目標核心產生些許疑問,因此寫下以下辯述。
韋伯所提及的志業政治家定義廣泛但同時嚴謹,無論是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或底端,領導人、記者、黨工,只要符合韋伯給出的三項條件「熱情、責任感、判斷力」都能被稱為政治志業家,我認同韋伯之所以會提出此三條件是因為此為最能使人們貼近且接觸政治核心本質的條件,政治核心本質也就是韋伯於篇章中提到:
「所謂的政治,指的是對一個政治團體—也就是國家,的領導、或對這種領導的影響」
韋伯所提及的志業政治家定義廣泛但同時嚴謹,無論是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或底端,領導人、記者、黨工,只要符合韋伯給出的三項條件「熱情、責任感、判斷力」都能被稱為政治志業家,我認同韋伯之所以會提出此三條件是因為此為最能使人們貼近且接觸政治核心本質的條件,政治核心本質也就是韋伯於篇章中提到:
「所謂的政治,指的是對一個政治團體—也就是國家,的領導、或對這種領導的影響」
(一)政治系的目標
但讓我感到疑惑的是大學教育裡政治系中的政治學知識與訓練是否符合韋伯成為政治志業家的標準呢?又或者退一步看,政治系是否應以培養學生成為政治志業家為目標呢?還是只追求學生成為熟識政治或為其服務之主體呢?
想先在此釐清,我認為政治系以培養學生成為政治志業家和使學生成為熟識政治或為其服務之主體,兩者目標並不衝突。也可以解釋為前者的教學目標將會有助於後者目標的實現。韋伯的演講中也提到,志業家的形成需要不少先決條件,成為志業家的勢必為極少數,但我認為三項條件裡除了政治責任對於政治志業家有更為貴重的意義如非政治志業家難以達成之外,其餘條件也是政治系學生需要且能夠擁有的。
想先在此釐清,我認為政治系以培養學生成為政治志業家和使學生成為熟識政治或為其服務之主體,兩者目標並不衝突。也可以解釋為前者的教學目標將會有助於後者目標的實現。韋伯的演講中也提到,志業家的形成需要不少先決條件,成為志業家的勢必為極少數,但我認為三項條件裡除了政治責任對於政治志業家有更為貴重的意義如非政治志業家難以達成之外,其餘條件也是政治系學生需要且能夠擁有的。
1.熱情
政治領導中每個行為所要面對的代價都非同小可,因此抉擇在領導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及比例,身為政治志業家「熱情」支配著志業家當初為政治服務其初衷的延續,也可說是追求理想的信念與意圖。個人對熱情在政治中都有著不同的投射,可以簡易至保護身邊的人們,複雜至為成千上萬的人帶來安穩的環境或更大的福祉,看似抽象的信仰可說是志業家為政治服務期間和在政治世界裡的根源、立足點,沒有熱情的引領,走的每一抉擇每個行動,只會離政治的理想、信念越來越遠。
政治領導中每個行為所要面對的代價都非同小可,因此抉擇在領導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及比例,身為政治志業家「熱情」支配著志業家當初為政治服務其初衷的延續,也可說是追求理想的信念與意圖。個人對熱情在政治中都有著不同的投射,可以簡易至保護身邊的人們,複雜至為成千上萬的人帶來安穩的環境或更大的福祉,看似抽象的信仰可說是志業家為政治服務期間和在政治世界裡的根源、立足點,沒有熱情的引領,走的每一抉擇每個行動,只會離政治的理想、信念越來越遠。
2.責任感
責任感則是為了志業家抉擇時的果斷和勇氣而存在,尤其是手握權力時的抉擇,我認為責任感最為脆弱之關鍵在於「承擔」。政治志業家承擔的所謂「政治責任」並非僅限對公民的交代,而是為了幫助「熱情」被完整且正確地詮釋而存在的具體作為,政治志業家在進行領導時必定有失有得,雖然志業家帶著自身的理想和公民給予的正當性行動,但失去的部分志業家不能忽略,反而志業家需透徹地了解失去之必要性後才做出決定,在行動、抉擇前「責任感」可以幫助政治志業家考慮到行使「熱情」的後果,在行動過後「責任感」也是使志業家能檢視自己是否對錯的行為,並連結和公民之間的關係,而非一股腦地兌現「熱情」卻忽略了背後的代價。若無責任感,熱情將只是志業家單方面的宣示,漸漸的也就不存在與志業家與公民雙向的政治關係。
3.判斷力
我認為志業家可藉由判斷力去檢視外界與自身。政治常被說存在於任何地方,甚至志業家本身也被包括在政治的漩渦中,但判斷力可以讓政治志業家與環境中任何事情都保持一定的距離,進而在權衡後能做出更正確、貼近真實的領導決定,以免被人的衝動或外在的誘惑掩蓋。判斷力對於志業家自身的內在同樣也有著審視的效果,並運用判斷力使得志業家在抉擇時認清責任感的實際存在與其之重量,同時也間接支撐著熱情的存續。可解釋為上述二條件的連結。
(二)現實的殘酷和條件可行性
但在現實政治世界中,眾多為政治服務的人們中能符合這三者的少之又少,尤其前兩者「熱情、責任感」更容易被遺忘或誤解,我認為是因熱情及責任感的投射對象易從「政治」轉移到「權力」身上,人們錯把「權力」當成「政治」作為效忠對象,認為兩者是同一種事物,但其實權力只是為了達成政治的手段而已,而非政治的本身,一旦權力成為了主體,行動目的會變成以效益大小為考量,而非上述熱情中的信念和其責任感的付出。
但如政治場域上有滿足三項條件的政治志業家出現,很多時候仰賴的是外在環境—也就是當下時空環境給予的使命感,在現實上很少有完全不被權力物質影響的聖人存在,但一人身在一混亂或迫切需要改變的環境中,或許會因為時代、歷史的使命感驅使,而讓這三項條件同時達成。
(三)公民與政治系學生
但如政治場域上有滿足三項條件的政治志業家出現,很多時候仰賴的是外在環境—也就是當下時空環境給予的使命感,在現實上很少有完全不被權力物質影響的聖人存在,但一人身在一混亂或迫切需要改變的環境中,或許會因為時代、歷史的使命感驅使,而讓這三項條件同時達成。
(三)公民與政治系學生
身為公民應要能判斷眼前人是否為政治志業家,又或者只是個為追求權力而追求的水蛭,但身為政治系學生更應要在了解志業家三項條件後,在操作、觸碰權力時引以為戒。或許公民以了解政治、權力、權利、政府為目標,但政治系學生不能只停在了解,因為學生們在未來極有可能政治作用者,而非僅僅是旁觀者或被作用者。作為作用者,就算無法成為政治志業家,韋伯提供的條件也絕對有助於作用者對政治產生好的影響,但在政治系課程中要如何幫助學生培養這三項條件呢?
(四) 堅持與機靈帶來的審視內在與貼近現實
兩項特質(或說能力)是在我觀察韋伯給的政治志業家條件後認為政治系學生應有的。堅持在政治場域看似格格不入,政治代表的不應為包羅萬象價值且有多樣性的分配嗎?但我認為越身在煩雜紛亂的世界,自身應要越能沉住信念—也就是韋伯提到的熱情。有力的依據和清楚的論述更有助自身的信念堅持、穩定。政治學雖說是古老的學科但他卻需應用在隨時處於改變狀態的環境,我認為機靈可使學生將自身吸收、相信的知識轉化為適合時宜的概念及行為。
最後綜上所述,我認為政治系應以「審視內在」與「貼近現實」為課程核心進行發散,一旦學生能維持檢視自身內在的能力,在吸收外在的知識時都可以和自己對話思考並萃取部分知識結合成為自己的一部份,但當我們依自身心中那套信念和觀點去思考並轉換應用在議題上時,需注意自身與現實的連結是否穩固,否則將會淪為不符現實的虛實之論述,因此也將「貼近現實」包含在核心因素內。
最後綜上所述,我認為政治系應以「審視內在」與「貼近現實」為課程核心進行發散,一旦學生能維持檢視自身內在的能力,在吸收外在的知識時都可以和自己對話思考並萃取部分知識結合成為自己的一部份,但當我們依自身心中那套信念和觀點去思考並轉換應用在議題上時,需注意自身與現實的連結是否穩固,否則將會淪為不符現實的虛實之論述,因此也將「貼近現實」包含在核心因素內。
祝順心
學生 張宛蒨 敬上
2021 年 4月 8 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