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系系主任函丈:
系主任您好,我是政治系大四的學生,閱讀完韋伯兩篇演講,有幾點想和您做分享。
一、學術和政治現實的關係
學術的理知化過程提供理解世界現象的一種客觀和清明,而政治本身不屬於課堂,那麼對於政治系學生的學習就在於一種過時的學術理解狀態中。這種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未來在面對多元價值衝突的生活、職業生涯或政治事件去作出貫徹一種信念的選擇,政治現實有許多偶然和不確定性,學術總是能被下一秒突如其來的權力交替或事件所推翻,種種理論作為政治系學生手中握有的唯一工具,所展現的力量根據韋伯所言,在於你做一連串選擇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和信念,對於有權力者的判斷,它就是偏好的集合。學術工作和政治現實的關聯是一種保持距離的陳述和批判,因此學術應是作為政治行動的提醒,並且始終都能保持這種作用。
二、根據韋伯的政治觀檢視系上課程核心元素
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演講中,開章名義對政治下了清楚的定義,延續整篇對政治志業家人格的闡述皆離不開幾個關鍵詞:權力;武力、責任;倫理。政治說穿了就是在國家層級,以武力壟斷作為必要手段去追求權力以及權力分配影響力的活動。政治的特殊性在於:
1.它會帶給人權力感 ,使人感到自己超脫於芸芸眾生的日常
2.他以武力作為權力行使的背後力量
3.帶有目的性,且影響整個共同體的生活
根據上述三點,韋伯提出政治志業家需要具備熱情、責任感和判斷力,看似是每個專業領域都需要培養的特質,但政治對這三點的要求背後所承載的重量更沉重。首先吾人認同韋伯對這三個條件所做的詮釋和設定,談到熱情,和一般職業所投入的熱情不同,因為權力的作用,志業家必須時時刻刻克制自己,在進與退之間常常謹慎地來回,而非一股腦地投入創造,再來是意識到權力運用,在民主體制,不必然會以武力展現,但在目的與手段之間,必定有價值犧牲,對於犧牲誰、犧牲什麼,志業家因此體認到肩負的責任,並且要有即便如此,沒關係的決斷,這三者是面對種種價值環繞爭鬥所需具備應對的心理素質。
因此,在這樣的政治觀下,政治系該如何培養如此人格呢?吾人認為信念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政治學中的意識形態,上至柏拉圖,下至馬克思等,對於前人所領略的政治圖像,那種根據現實作改進的樣板,或是全然的理想國,那些經典是政治學涵養中,最令人(至少吾人)感到對政治知識肅然起敬的時刻,能夠肯定自身所學,並且感受到該領域中的神,思想的深刻,才能在如此庸俗的事物中得到熱情,並具備一定的判斷基礎。
責任感吾人認為是最難培養,也最不易看到培養成果的一項特質,因為真正感到自己身負重人生活的責任,這樣的意識,往往需要現實中帶給一個人一次無法挽回的嚴重果才能體驗到什麼叫做深重大任,例如戰爭。政治系課程中學術訓練絕對無法造就出這樣的人才。加上政治現實的制度中,負責往往等於下台一鞠躬,實在讓政治系對於民主課責性的概念淪為形式。那到底該如何是好,我想這點真有賴個人生命經驗的給與,難以用人為的方式灌輸。
三、反思
最後一個命題,想和系主任您一同來思考。也就是在當今的民主,政治志業家的培養是否有助於該政體的維繫和進步?
倘若一位政治志業家真正具備上述所說的三個條件,在權力的角逐中也順利達到相當有權力的一個位置,那麼此時重要的是,他心目中好的民主是什麼?他會用什麼方式實現?人民能夠相信具備熱情、責任感及判斷力的人會幫助他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嗎?對於這個命題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到底再怎麼懂得運用責任倫理和心智倫理的人,最中反被位置桎梏而失去一切行動信念,對此稍稍悲觀地說或許吾人不是那麼相信政治志業家的力量強大到可以改變已經僵化的許多成行多年的民主程序,但只要有這樣的訓練存在,並持續不斷輸出政治系人才散佈於社會各種職業中,在社會中不同角度都有人能夠對政治有一定的敏感度並提出理性批判聲音,我想有利於民主的公民社會的形塑。
以上分享,感謝主任抽空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