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系如何在現今社會中存活?|困境篇】
政治學是否作為一門專業和學科始終是政治系所面臨之辯題,而這似乎必須從政治、政治學、政治系三者間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談起。作為一名就讀政治系將近四年的學生,欲透過韋伯的《學術作為一項志業》與《政治作為一項志業》為素材與引言,並結合目前本系之課程與問題做回應。
但在回答這些問題與進入正題之前,則必須先回應最基本的問題—「政治系是否有存在之價值?」,政治與政治學在現今社會中大多被視為毫不相干之領域,但政治應為實務上之政治學的實踐場域,而政治系則是政治與政治學間的媒介,政治學確實理應是一門以學術與研究為主之學門,但政治學與政治間應是有所交集,而非兩條平行線。我認為肯認政治系存在之價值的前提應為政治系為一教育場域,其所發揮之作用則是使政治、政治學、人民(著眼於政治系在學生,而後才擴及到全體)三者間有所交集,促使共同體(國家、社會)往好的方向邁進,故政治系必然在這樣的脈絡下有其存在之必要性,而要使政治系達成此目的,則需回到「政治系該作為教育場域之角色—課程的安排者與教授者」如何使其可能來論述。若談論政治系之課程,則可從三個大方向與層面分而討論—「政治系學生的基礎與養成」、「課程之設立目的與欲達成之效果」、「課程之授課教授如何抉擇」。
韋伯認為若要成為一志業政治家則需有三大要素或條件—熱情、責任感、判斷力,而這樣的理念或政治觀或許在現行政治環境下實屬理想,但不難看出其之脈絡,在我看來這三個條件以白話來說則是對應到這三者—熱情之支撐與積極的行動、責任感所帶來的信念堅持、判斷如何做選擇之能力,然這樣的條件可能為偶然、天賜,但更多的應是透過後天所養成之,而同時我也認為這三個條件不應僅限於志業政治家,而應是共同體中的所有人所應具備的條件,換個方式說,這應是一個成為政治動物的過程,但這樣的條件並非所有人都可擁有,而要如何三者兼具則看個人造化。若要成為志業政治家,同時有這三個條件會相較於他人更能使共同體邁向好的方向,但也不代表三者兼具才可成為志業政治家。政治系作為一培養志業政治家並使政治學與政治接軌以讓共同體變得更好的教育場所,其課程必然需環繞三者之養成,故「熱情之支撐與積極的行動」、「責任感所帶來的信念堅持」、「判斷如何做選擇之能力」三者應作為政治系學生所需的基本素養(最低限度的價值與能力),且應為政治系課程的核心,因這三者為作為政治動物的要素,必然應被政治系所重視,更何況政治系作為一培養政治志業家之場域,這三要素更應為政治系畢業生所具備之能力的最低門檻。
接下來則需討論政治系課程該如何規劃之問題,而我將談論的並非是具體該如何設立?該設立什麼樣的課程?而是課程的核心與目標設立之問題。本系目前之核心目標乃洋洋灑灑之四句話—「開拓全球視野 瞭解政治事務 掌握社會脈動 關懷公共利益」,但本系並無在往這方向發展之趨勢,從治本之角度切入,本次只討論目標之問題。本系之課程規劃一直以來皆偏向以授課教師、主事者之喜好又或者擅長方向來設立,然其卻忽視了課程後學生有了什麼改變和如何使學生擁有政治系所需之條件的問題,故從源頭就出錯的政治系課程應重新審慎思考課程之規劃,應以「學生透過課程須擁有什麼改變、擁有什麼條件?」為題加上上述所說明之核心(成為政治動物之三要素),再延伸思考以這樣的課程核心為目標後該如何設立課程。
而支撐著課程架構的乃為授課教師,但在現今的體制下,授課教師總面臨著在教學和研究中二選一之困境,然在現今高教政策趨於公共化的型態來看,資源的不足與體制的根本問題以阻止了教授有兩者兼具之餘裕,大多數的教授通常只能被迫於兩者間選擇一者來實踐,若有學術與研究兼具之教授,則大多屬其個人能力所支撐,而在高等教育究竟該朝向公共化還是市場化的辯題中,或許本系應該去思考的是在高等教育日漸朝向公共化的趨勢下,於私校中該如何盡量使資源充足與平衡,以及若在資源不足之情況下該如何取捨,並使政治系能發揮使共同體達到更好之目標與核心價值,並在其過程中使政治系之學生能達成最低之門檻,即擁有本系為達成其之目標所設立之學生之必要素養、條件與所需擁有之能力。
韋伯在兩篇有關志業的演說中不斷提及學術之教授者與政治之志業家之條件與限制,然就現今真實情況下的政治系、學術環境、政治場域來說,或許都過於苛刻,但這並不代表無可能或者無參考價值,在本系歷經多次課程改革後,仍無法達到欲達成之目的時,應從頭去思索究竟我們想要有的是什麼樣的學生、什麼樣的政治系和什麼樣的社會,而這樣的要求是否能讓共同體(國家)邁向更好的方向,從根本上一一設法解決困境並漸入正軌,此乃我一讀本系將近四年之學生認為之政治系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