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您好,
我是目前就讀於政治系四年級的王奕凱。
甫讀完韋伯的〈學術作為一種志業〉和〈政治作為一種志業〉兩篇演講,期望與您分享關於在本系所學之心得,以探討政治系作為一學術場域所欲提供的養分,和其處於當代社會中無可避免的市場問題。
關於學術作為一種志業或許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太過遙遠,畢竟受到其召喚的誠屬少數,然韋伯提出的學術基本特徵或許仍值得借鏡,首先是學術價值中立的特性,它不僅使得價值與意義導向作為目的與行動的指引成為可能,也使學術既處於現世、又與現世保持距離的特性;其次是終極意義的多面性,當學術的價值唯有斷念於提供意義,而根據其實踐與成果來賦予其價值。於是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政治學又如何能使我們對世界有所知?
進一步連結學術與政治之關聯,韋伯所提到的志業政治家所應具備的人格條件:熱情、責任感與判斷力,或許在此層面便可發現,政治所伴隨的有好有惡雖非學術所能提供,卻為信奉責任倫理的政治家提供了先決條件,讓熱情並非是虛幻的、責任感伴隨對權力的謹慎、判斷力乃信念之下的選擇,如此觀之,則無疑這樣的人格條件是亟待培養的,而政治系能否提供這樣的可能與條件,同樣考驗著其是否應該續存的質疑。
貫穿於政治如何可能的提問,其中掌握命運輪軸的魔神——權力,便是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當課堂談論著權力如何分配、如何作用於人民身上,將一切關注焦點置於權力者上,在學習之中個人似乎被至於政治之外,誠然這是政治家所需面對的煩惱,但同樣具備公民身份的大學生而言,仍期待政治的學術本質應使我們具備能力,以對抗教條式地將價值的多神爭戰,化約成自帶預設的信仰,當政體的制度運作無法對領袖形成壓力,政治學的學術養分仍使我知道如何選擇、確立自身的立場。
綜合上述,欲進一步探討的是有關本系的課程設計,其牽涉到的不僅是教師們應提供什麼樣的教學、系上欲培養的政治人是什麼樣子,也關乎到在大學的教育市場中,如何為政治系取得優勢。就教學的核心——授課方式而言,思考與辯證或許才是政治價值得以凸顯的前提,如何創造此一氛圍,而非由學生單向地囫圇給定的知識,如此的知識傳遞不需大學教育即能達成;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在當代的社會經濟結構之下,政體的當代景況、甚或慣常的政治學概念,如何被重新解構與理解,以盡量貼近我們所身處的實然,即便學術難以提供意義,但仍至少能感知身處的困境並提出疑問。
感謝您撥冗閱讀。
敬祝 平安順心
學生 王奕凱 敬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